找到相关内容80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派的运动——以《中论·去来品》为中心

    协调关系。并对中学派运动的研究误区进行深入的探讨。最后,对中学派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做出了积极的评价。  1 绪 言  中学派是以龙树大师的《中论》为基础,并致力于宣扬的学派。它认为...毕竟。然而,世俗有离不开毕竟,毕竟离不开世俗有。世俗有即毕竟,有即即有,真俗二而不二,不著有无二边,是为中。以思想为理论基础,分析运动、变化的诸多要素,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因相待、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486518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学(1)

    三智“一心中得”的道理,又结合《中论·四谛品》的三是偈: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,确立了一心中、观假、中的“一心三”理论。慧思继承此说,并结合《妙法莲华经》要义,又...非心非佛是其遮诠,即护过遮非,去疑破执。从般若的角度来看,执于有是妄见,执于无同样是妄见。只有不系于万物,不执于任何名相才是正确的态度。《坛经·定慧品》曰:“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顿渐皆立无念为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865227.html
  • 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下

    助道对治也。何以故?如是十一种地行,皆是对治法门。修圆行者,一切,且历诸境,无量无边,无碍无障,非达非近故。八云“是菩萨遍行”者,即是知位次也。何以故?菩萨善知一地至一地相,故云遍行也。九云“毕竟...清净故,亦是身安乐行也。第二番者,“得见释迦”乃至“十方三世诸佛”者,即是诸佛护念,开佛知见也。何以故?由假人故。“得见释迦”,须菩提石室,名先见佛故,由人假故。“得见七佛”,三世因缘无差忒故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265300.html
  •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

    雨华缤纷杂沓也。供养诸佛,饭食经行是无住忍,以不著诸法故,或供养无量佛于他方,或宴坐,林间行道于此界也。五、四德为人者,天乐是乐德,万德昭明,故金声玉振之也。大地是常德,贞固谛信,地之道也。天华是...不报;二者无常想;三者修于慈悲;四者心不放逸;五者断除嗔恚。”又云:“忍有二种:一者世忍;二者出世忍。”今言无量寿者,谓修三昧,一切苦乐因缘本性空寂,了恶非恶,则无可报,是以舍彼无常危脆之身,而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365301.html
  •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

    ,为“心具三干”。世界上事物都是虚幻不实,显现相,是一种假名。但是它不是全全假,而是非非假,从中道来认识这种假,就体现了假中为一,是名“三谛圆融”。在修行上,天台宗要求“一心三”,即、...”“三术”是天台宗的即即假即中的三认识方法,为调整人心的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。本来能够得到当今圣上的赏赐,是每个人包括出家人在内的一个荣誉,很多人都会感被皇恩浩荡所宠,本如也不例外。但是知礼并不这样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265539.html
  •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

    的便去追求,认为恶的便予以舍弃,为此从事禅定取净,以及其它作为,都属于对真如之心的污染。那么,怎样能够体悟解脱之道呢?马祖告诉人们,应在保持“平常心”的状态下自然地体悟自性,达到解脱。所谓“平常心...云何能?  师曰:心地法眼,能见于道。无相三昧,亦复然矣。  马师曰:可有成坏不?  师曰:若契于道,无始无终,不成不坏,不聚不散,不长不短,不静不乱,不急不缓。若如是解,当名为道。汝受我教,听我偈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1065561.html
  • 唐君毅《谈中国佛学中之判教问题》

    般若经之扶助般若波罗密之布施等五度,以讲缘因佛性。是为三因佛性。了因佛性,重在,成般若。缘因佛性,重在有五度行等,成解脱。正因佛性,是中道第一义,证此,成法身。智顗之、脱行、般若智,而与此佛性...;即非归在:无明法性之处处并举。其四念处一书之言一念无明法性心,亦明说意在要人一念无明心之假中之法性,以成其破无明之修道工夫,亦非重在并举无明法性以言心。此皆不必涵性恶之义。说性恶,固未尝不可。岂...

    唐君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3965928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(白 话 解 释)

    两边,是以般若智慧彻底超越世俗知见。从相对论来看,属于无的一边,假观属于有的一边,时不去执著,观假时不去执著假,离开假两边,心中无依无着,洞然光明,这叫做“中”。   第七品  无得无...则休,就是所谓如来。同样这个心无所谓降,不需要降。所有的喜怒哀乐、忧悲苦恼等杂念的自性本来是的,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,一切都没有了,永远拉不回来了。  “云何应住”和“云何降伏其心”这两个...

    刘永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1366297.html
  • 论诗禅交涉--以唐诗为考察重心

    ldquo;花将色不染,水与心俱闲,一坐度小劫,天地间”,都是禅语禅机之作。杜甫对佛教的领会早已有学者论及(注35),他在天宝十四载所作的〈夜听许十一诵诗〉曾云:“余亦师粲、可...,也巧妙入诗。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〉一诗表达他对大自然的审美,使用了“悟”字:   猿鸣诚知曙,谷幽光未显。……情用赏为美,事昧竟   谁辨,此...

    萧丽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0266321.html
  • 马祖道一“即心即佛”的禅思想

    : “慕道真士, 自自心。知佛在内,不向外寻。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。心明识佛,晓了识心。离心非佛,离佛非心。非佛莫测,无所堪任。执滞寂,于此漂沉。”(《善慧大士录》卷四《心。王铭》, 《景德...。盘山非心非佛,其言极谬。此二尊  宿。犹是度脚买靴,看风便帆,衲僧门下争敢咳嗽?若将意解度量,  迢迢十万八千。更乃息念观,大似水中捉月。语上觅会,永劫沉  沦。寂照,编为外道。(《天圣广灯录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366361.html